近年来,有驱动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实践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总体而言靶向治疗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仍差强人意,只有8~14个月,第三代EGFR抑制剂
造成现有靶向药物疗效不尽人意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因为在基线时患者基因检测不够充分,例如合并TP53或BIM阳性原发耐药的问题。目前正在进行一项研究,在基线时检测常见的EGFR、ALK、ROS1改变外,还要对其他药物靶点以及BIM进行检测,对于BIM阳性患者,标准对照组为靶向治疗,另两组分别给予靶向联合化疗和靶向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
JMIT研究以及其他如CheckMate026研究等,均提示这种靶向联合治疗策略能够改善这一人群的客观缓解率(ORR)和PFS,但OS的获益仍有待确认,而相对而言,OS的获益更加重要。总体而言,晚期驱动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目前一线治疗的主流研究方向是联合治疗,而
详情请访问
2019-03-21
2019-03-21
2019-03-21
2019-03-21
2019-03-21
2019-03-21
2018-11-15
2017-10-26
2018-11-14
2018-11-16
2018-11-14
20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