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由Kohler和Milstein提出杂交瘤技术,1985年开发并批准了第一种特异性结合人类CD3的单克隆抗体(mAbs)muromonab-CD3(OKT3)用于治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数十年后,在1997年,rituximab 作为第一个抗肿瘤单克隆抗体被批准上市,用于治疗CD20(+) 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这些药物的成功,促使抗体技术向深处发展,各类技术层出不穷,T细胞结合抗体构想孕育而生。
T细胞结合抗体的构思首先由Staerz等人提出,杂交瘤抗体的一条臂结合CD3,而另一条臂与抗原靶点结合,这样就形成了T细胞结合抗体。一方面,结合CD3的杂交瘤抗体可以活化T细胞,另一方面,当抗体与抗原靶点结合时,活化的T细胞可以消灭携带抗原的细胞。这种策略,使癌症免疫治疗更上一层楼,好比子弹长了眼睛一样可以准确追踪“敌人”。
在1980 和1990年代,有一种新的双特异性抗体技术被提出,Peter Kufer等人发展出将两个或多个单链可变片段(scFv)相互串联,这与普通的抗体相比,每个肽链的体积与分子量大大减少,这样发展出来的分子被称为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specific T-cell engager),简称BiTE。
更多新闻请您访问
2018-10-27
2018-10-27
2018-10-27
2018-10-26
2018-10-26
2018-10-26
2017-10-26
2017-06-05
2017-10-26
2017-06-21
2018-04-21
2017-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