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未合并癌症的骨质疏松患者,双磷酸盐的使用剂量显著低于抗肿瘤剂量,且广泛用于降低患者的骨折风险。基于此,在接受AI治疗的
目前有两项较大样本量研究(澳大利亚乳腺癌和肠癌研究组12研究和采用唑来膦酸治疗AI相关的早期乳腺癌骨丢失)在绝经后患者采用低剂量唑来膦酸治疗,此外,许多小型骨质疏松研究也使用其他口服双磷酸盐治疗。这些研究的主要目的为增加骨密度和/或降低骨折。骨折通常为次要研究终点,且为经过方案修改后的研究目前,针对骨转移的评估多位回顾性分析,并未前瞻性针对骨复发进行随访。因此,纳入这些研究的荟萃分析得到的结论相比于抗肿瘤剂量的研究数据而言,可信性更低。
单独分析低剂量双磷酸盐治疗,仅观察到无统计学意义的骨转移风险下降(RR 0.75; 95%CI, 0.48-1.17)和乳腺癌病死率下降(RR 0.79; 95%CI,0.52-1.20);与之相比,抗肿瘤剂量的双磷酸盐可以显著降低骨转移风险下降(RR 0.62; 95%CI, 0.47-0.83)和乳腺癌病死率下降(RR 0.83; 95%CI,0.69-0.99),这一阳性结果主要由抗肿瘤剂量的口服氯磷酸盐驱动,相关风险分别为RR 0.57; 95%CI, 0.37-0.87和RR 0.65; 95%CI, 0.48-0.89。尽管上述数据并未观察到抗肿瘤剂量和骨质疏松剂量在疗效获益上的统计学差异,但未观察到非等效的证据并不说明二者一定等效。研究人员认为,低剂量
详情请访问
2019-06-27
2019-06-27
2019-06-27
2019-06-27
2019-06-27
2019-06-27
2018-11-15
2017-10-26
2018-11-14
2018-11-16
2018-11-14
20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