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鲁替尼(
依鲁替尼的回顾性研究显示,房颤的发生率为4%-10%,高于一般同龄人群。房颤发生的中位时间为2.8个月,在治疗前3个月发生率最高,随后发生率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依鲁替尼引发房颤的机制尚不清楚。依鲁替尼口服后出血风险可高达66%,少部分患者有严重出血的风险。严重出血患者中大部分同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剂或者同时应用。依鲁替尼治疗患者的出血也是由于激酶抑制所致,BTK与其他激酶家族成员一样,通过抑制糖蛋白VI影响血小板聚集,依鲁替尼的体外研究也证实了药物可抑制糖蛋白VI,干扰血小板与vWF连接。停药或者血小板输注可逆转或者纠正这种出血倾向。
治疗建议。当患者出现房颤时,需要控制心律,地尔硫卓、维拉帕米和胺碘酮是CYP3A4的抑制剂,联合用药时可能会增加依鲁替尼血药浓度和毒性;出血比血栓形成更为严重,采用CHA2DS2-VASc风险评估,既往有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疾病、65-74岁或女性患者各累积1分,年龄≥75岁或有中风史的患者分别累积2分,最高为9分。评分≥2与每年至少2%的房颤中风风险相关,因此,推荐评分≥2的患者发生房颤时停用依鲁替尼,抗凝的同时对CLL进行替代治疗;评分<2分的患者发生房颤时可继续口服依鲁替尼,暂时不需要抗凝治疗。由于出血风险,不建议同时使用依鲁替尼和抗凝剂,尤其是华法林的同时应用。同时,
详情请访问
2019-05-30
2019-05-30
2019-05-30
2019-05-30
2019-05-30
2019-05-30
2018-11-15
2017-10-26
2018-11-14
2018-11-16
2018-11-14
20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