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患者最佳的治疗选择,但在肾移植后3-6个月后,移植肾的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IF/TA)的发生率约为40%,并在2年时上升至65%。其原因复杂,包括扩大标准供体的使用、缺血再灌注损伤、免疫介导损伤、潜在疾病复发、高血压损害、免疫抑制剂的肾毒性、移植物感染复发及肾后梗阻等。既往研究认为CD20阳性淋巴细胞浸润的存在与严重组织学排斥反应相关。而
以往一直在采用利妥昔单抗多剂给药的方式,Kamburova EG等发现,给予单剂量的利妥昔单抗会出现长时间的B细胞耗竭,并在移植后12个月时会出现过渡型B细胞百分比增高的现象,但对移植后T细胞的表型和功能无影响。利妥昔单抗在治疗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中具有显着疗效及安全性好,为激素耐受及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无效的排斥反应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Spinner ML等研究结果显示在没有增加肾移植患者感染的情况下,利妥昔单抗能使更多膜性肾病(MN)复发患者获得CR,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降低,发生移植肾丧失的平均时间延长。
此外,同种反应性T细胞也是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调节者,在肾移植后的初期阶段,由于供体特异性记忆T细胞可能快速识别异体抗原,并刺激免疫应答,从而导致同种异体移植排斥,所以T细胞免疫敏感性最可能影响移植物的预后,所以,在移植前监测抗供体T细胞敏感性可能有助于识别急性细胞排斥反应的风险,尤其在肾移植后早期,并可指导诱导治疗。总之,
详情请访问
2019-01-21
2019-01-21
2019-01-21
2019-01-21
2019-01-21
2019-01-21
2018-11-15
2017-10-26
2018-11-14
2018-11-16
2018-11-14
20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