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目前基因组测序的成本已经非常低。我们似乎已经能够找到很多诱发疾病的一些驱动基因,更好的理解癌症的驱动基因使我们研发出了一些成功的药物,比如伊马替尼,奥希替尼,
大部分传统
主要原因是很多这类蛋白靶点缺乏能够直接参与蛋白功能调节的结合腔。目前小分子药物主要是通过与蛋白中所谓的活性结合腔结合,竞争性阻止内源性底物进入结合腔,从而达到阻断蛋白功能的目的 (当然也存在其他作用机制的药物)。但问题是这种药物研发模式很难应用到缺乏相应结合腔的蛋白中。而且对于存在于细胞内部的蛋白,目前也很难开发相应的抗体药物。这样的靶点确实非常多,比如细胞内的一些支架蛋白,转录因子,或者很多非酶类的蛋白。
更多新闻请您访问
2018-09-11
2018-09-11
2018-09-11
2018-09-11
2018-09-11
2018-09-11
2017-10-26
2017-06-05
2017-10-26
2017-06-21
2018-04-21
2017-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