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确认病理类型。从病理学类型上,肺癌可以分为小细胞
其次,需要检测有无靶点。而靶点,是指跟肿瘤驱动相关的一些基因改变。对于中国的非小细胞肺癌,最重要的两个靶点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EGFR突变)和棘皮动物微管相关类蛋白4-间变淋巴瘤激酶融合突变。EGFR敏感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发生率在50%左右,ALK阳性的发生率为5-7%左右,另有ROS1 、cMET等一些少见突变,因此总体具有明确驱动基因且有相应的靶向药物可以选择的肺癌将近60%。而相应的靶向药物方面,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EGFR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有效率达70%, ALK抑制剂针对ALK阳性患者也具有类似的客观有效率。而相应的,铂二联作为经典的化疗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率仅30%左右,两者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因此对于具有EGFR突变或ALK融合基因的患者,EGFR TKI和ALK 抑制剂这些相应的靶向药物是治疗的首选。
再次,需要确认分期。在分子检测的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PET-CT、头颅增强MRI,胸腹增强CT等,目地是为了准确的进行临床分期。靶向药物虽然疗效好,但是都无一例外的会出现耐药,适用于不能手术或同步放化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疾病。对于早期可以手术的患者,手术根治则是更好的根治性治疗方式,术后再根据手术病理分期选择相应的辅助治疗。靶向治疗也是具有敏感突变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一种选择,但是作为初始治疗,手术始终是早期
详情请访问
2018-08-24
2018-08-24
2018-08-24
2018-08-24
2018-08-24
2018-08-24
2017-10-26
2017-06-05
2017-10-26
2017-06-21
2018-04-21
2017-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