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院线热映的暑期档大片《我不是药神》引发了全社会的激烈讨论。我不是药神讲述了徐峥饰演的落魄保健品店店主,机缘巧合下成为了白血病药物印度仿制药的最大代理商,从开始的唯利是图的商人成长为赔钱救白血病患者的药神的故事。整部影片都是围绕着一个药——格列宁来展开的。现实生活中也是有格列宁的,本片就是改编自真实事件——陆勇代购
几万元一盒的正版药,没有多少家庭可以“养”得起。于是,他们通过保健品店老板程勇从印度走私500元一盒的仿制“格列宁”。据了解,影片改编自当年的“陆勇案”,影片中提到的“格列宁”就是现实中的“格列卫”。
为什么治病救人的正版药要如此昂贵,让病人高不可及?电影里的“锅”都甩给了药企背,行业内的人应该很清楚,药物研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人力、物力,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当然还包括不计其数的失败、再试验……最终研制成功付出很大的代价。以格列卫为例,从发现靶点到获批上市,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而生产企业的投资超过50亿美元。如果定价亲民,没有足够的资金回笼,药企的盈利在哪里?更不要说继续研发下一个药品。所以说,只要一种药物在专利期内,大部分国家的患者都吃不到便宜药。
详情请访问
2018-07-12
2018-07-12
2018-07-12
2018-07-12
2018-07-11
2018-07-11
2017-10-26
2017-06-05
2017-10-26
2017-06-21
2018-04-21
2017-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