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K是非小细胞肺癌的“高频”驱动基因,在非选择的非小细胞肺癌人群里的发生几率占5%左右。近几年关于ALK这条通路的研究进展是非常快的,从2011年第一款针对ALK的靶向治疗药物克唑替尼在美国上市,在短短的7年时间内已经出现了一代以及多个二代和三代的
这几年的发展,目前在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领域也有几个ALK抑制剂的推荐,第一个就是一代的
在进行一线选择的时候应该考量以下几个因素:①基本因素:医生和患者都比较关心的疗效问题,比如近期缓解率、无进展生存(PFS)或者长期生存(OS);②药物的安全性及患者的生活质量;③药物可及性及经济方面的一些因素,是不是进入医保;④考虑是不是在中国获得了相应的适应症以及当前循证医学证据的级别。
目前肿瘤的治疗(包括肺癌)已经进入了精准医学时代,除了考量刚刚我谈到的几点因素以外,需要考虑不同的ALK融合类型,因为不同的ALK融合类型可能也会影响到治疗选择以及疗效,所以我觉得在治疗前应当做一个更加精准的检测,这样的话,通过检测不同的ALK融合类型来选择不同的ALK抑制剂,这是最理想的情况。但是目前在临床上,我们能够做到的和理想情况之前还是有一些距离的。
更多新闻请您访问
2019-01-04
2019-01-04
2019-01-04
2019-01-04
2019-01-04
2019-01-04
2018-11-13
2018-11-15
2017-10-26
2017-06-01
2018-11-14
201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