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诺福韦酯(
替诺福韦酯肾毒性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有两种观点。①肾毒性与线粒体 活性受抑相关。目前已知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和能量代谢需nDNA及mtDNA编码蛋白参与。有实验研究显示,替诺福韦酯在肾小管蓄积可直接损伤肾小管线粒体,可抑制 DNA聚合酶γ活性, 从而引起线粒体mtDNA水平下降,影响nDNA和mtDNA编码蛋白质合成,进而使线粒体DNA含 量减少,影响氧化磷酸化过程,导致细胞内环境紊乱,使近曲小管重吸和分泌功能下降,终导 致肾小管功能障碍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广泛水肿、坏死及空泡形成。②肾毒性与药物动力学作用相关。目前有动物及人体实验表明,人体血药浓度>160 ng/mL易引起肾损伤,而血药浓度由给药剂量、分布容积及肾脏排泄情况等综合影响,这些药动学因素均可影响替诺福韦酯的肾毒性。
替诺福韦酯肾损害的临床表现。替诺福韦酯抗感染治疗中,临床上肾功能损害表现为Fanconi综合征,间质性肾炎和急性肾衰竭。常见的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反应。服药期间出现肾功能受损时,其尿液特点包括:低分子蛋白(如β2-MG)增加,蛋白尿、尿酸、尿葡萄糖、尿氨基酸升高,尿磷酸盐重吸收异常 等。此外,还常见伴有血尿酸、血β2-MG升高,血磷降低,血清碳酸氢盐减少。与线粒体毒性相 关的临床表现包括,乳酸中毒、肝性脂肪变性、急性胰腺炎、肾近曲小管紊乱、周围神经病变及心肌病等,另外有报道
详情请访问
2019-05-08
2019-05-08
2019-05-08
2019-05-08
2019-05-07
2019-05-07
2017-10-26
2017-06-22
2017-07-06
2017-06-21
2017-07-05
2017-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