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我们时常会羡慕其他国家有着《熔炉》、《辩护人》这样的,艺术与社会相结合的,具有深刻意义的点映,而不是只有明星参与,毫无剧情毫无意义的爆米花电影。而近期上映的《我不是药神》,以当年
当《我不是药神》开始把着墨点放置在“高价药物”、“跨国代购”、“法理人情”等敏感的话题之上时,或许这将是离“《熔炉》”最近的一步。当然,深远的意义要由每位观众来评判,我们只能释放出内心里对影片的敬意,毕竟,纯商业化的类型片能让众多观众在电影落幕之后久久不愿离场,就已经实属不易。由于影片题材的特殊性,《我不是药神》拿到放映龙标之后,主演兼制片人徐峥在微博上也表达了自己的欣喜,每一步走到院线的路就如此艰辛,这也从侧面映出国内审查制度正在革新进步。
电影立足在“真实事件改编”之上,主角有原型,故事有依托,正是2015年轰动一时的“陆勇案”让《我不是药神》脱胎出来,从影片中所掠见的影子,或许大部分就在陆勇身上发生过。
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陆勇,需要依靠国内高价药格列卫来维持生命,后来当他发现在印度有药效相同的仿制药,并且价格只要国内格列卫的二十分之一时,他开始到印度去购买这类违禁药物,并且把它推荐给其他病友。
详情请访问
2018-07-03
2018-07-03
2018-07-03
2018-07-03
2018-07-03
2018-07-03
2017-10-26
2017-06-05
2017-10-26
2017-06-21
2018-04-21
2017-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