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常见的毒性反应包括以下几项,皮疹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次是消化道的腹泻,再次疲劳、肝功能异常以及免疫相关性肺炎。另外,免疫相关性的内分泌不良反应也需要注意,包括甲状腺功能低下和垂体功能低下。这些毒性反应的发生率都超过10%,也就是说,随着治疗的进程,10个患者中会有1个以上患者出现毒性反应,在此,希望大家能够关注这些不良反应的出现。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毒性反应是根据分级处理的。通常情况下,Ⅰ级毒性反应无须特别处理,或者可以通过局部治疗解决;Ⅱ度以上毒性反应须给予强的松、地塞米松等类固醇药物,如果类固醇药物不能解决问题,可能还须其他相关的免疫抑制剂类药物;Ⅲ度以上毒性反应须暂停治疗;出现Ⅳ度以上危及生命毒性反应的患者,须永久停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单药治疗,除了霍奇金氏淋巴瘤,在其他几个瘤种中的有效率均并不令人满意;而在一线治疗中,除PD-L1高表达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疗效外,PD-L1低表达患者单药治疗很难获得良好疗效。
近几年,国外研究结果显示,对于PD-L1表达低于50%的患者,联合治疗可能是更好选择。在肺癌治疗中,无论是鳞癌还是腺癌,联合治疗目前都是一线治疗的一大趋势,也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主流方向。未来一两年内,国内药物也会相继上市。在此,张教授表示,希望联合治疗可以使患者的生存期可获得较大延长。
更多新闻请您访问
2019-05-29
2019-05-29
2019-05-29
2019-05-29
2019-05-29
2019-05-29
2018-11-15
2017-10-26
2018-11-14
2018-11-16
2018-11-14
20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