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非尼酮(Pirfenidone)会给患者带来哪些不良事件?

2019-01-28 作者: 康安途医疗旅游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慢性纤维化肺疾病,中位生存期2-5年,可选择治疗手段有限。2008年,吡非尼酮(Pirfenidone)在日本首先获准用于治疗IPF。近期,Respiratory Investigation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吡非尼酮在日本上市后安全性和有效性监测的前瞻性、非干预、观察性研究。

  研究最终对1371名IPF患者进行了吡非尼酮的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2/3患者疾病分级为III-IV级,其中I-IV级患者占比分别为19.3%、12.8%、27.4%和40.0%。患者基线时肺功能平均VC和%VC分别为2014.4+/-690.4ml(n=992)和66.1+/-19.1%。除了使用吡非尼酮,合并用药包括激素(45%),免疫抑制剂(18%),NAC(20.5%)。在吡非尼酮治疗至少6个月以上的患者中,70-80%患者能保持稳定的肺活量(VC)和自觉症状。

  吡非尼酮治疗后的整体不良事件(ADRs)在治疗12个月内的发生率为64.6%。其中,发生率≥3%的不良事件分别有食欲减退、光过敏、恶心、腹部不适、乏力、困倦、肝功能异常。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与之前在日本开展的II、III期研究一致。其中,光过敏作为日本临床II期和III期研究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日本临床研究的发生率,而且88.3%的患者的光过敏症状能够痊愈或改善。

  详情请访问  肿瘤  https://www.kangantu.com/


医学博士免费解答
"扫一扫添加官方微信 咨询解答更便捷"
余下全文
医学博士免费解答
我们将解决您治疗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
用药 疾病 治疗
分享到
今日推荐
相关热文

© 2015-2018 康安途 www.kangan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