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男性与女性在癌症易感性、生存率和死亡率方面均存在差异。但其分子层面原因却仍不得而知。德克萨斯州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一项研究对13种癌症进行了分析,从分子层面分析性别因素在不同癌症种类中所起的作用。研究显示有两组癌症类型的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迫切需要”制定出具有性别特异性的治疗策略。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癌细胞》期刊5月9日的网络版。由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副教授梁汉(音译)博士所领导的研究团队使用癌症基因组图谱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接受
梁博士的研究团队对男性和女性癌症患者的分子差异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有两组基因明显存在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性别差异效应,占所有临床可操作基因的53%。这些基因既可以为临床决定提供参考,也有助于预测患者的生存率或肿瘤反应,可作为治疗靶点或生物标记物使用。在本项研究中,梁博士还发现有一组包含受性别影响的基因数量较少(称为弱势组),而另一组该基因数量多的性别差异特征较明显(称为强势组)。他说目前来看“弱势组”可以不分性别的接受同种治疗方案,而“强势组”临床观察结果差异较大。梁博士指出:“我们应特别注意那些性别效应强的组别,无论是开发药物时还是在临床实践都要关注。针对具有强烈性别偏好特征的治疗靶点,设计同样具有性别特异性的临床试验成功几率可能会更大。这项研究进展至关重要,因为在
梁博士团队共分析了30个患者群体的数据,其中两性样本均有涵盖,研究涉及的癌症类型多样,包括膀胱癌、结肠癌、肾癌、脑癌、直肠癌、甲状腺癌、肝癌、肺癌以及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等。他们在其中寻找具有特异性的分子数据,包括体细胞突变、复制改变、蛋白质和基因表达变化以及DNA甲基化。此项研究还根据其他因素列出了对照组,如种族、年龄、疾病分期、吸烟情况和肿瘤纯度等。梁博士还提到:“我们在分析时还发现了一点很有意思的情况,就是在肿瘤形成过程中性别差异还会继续扩大。不过这尚属早期发现,还需要继续观察并谨慎求证。下一步需努力确定其他因素造成这种差异的相对作用,比如肿瘤发生、性染色体和激素等。”
详情请访问
余下全文 收起
2018-05-08
2018-05-08
2018-05-08
2018-05-08
2018-05-08
2018-05-08
2017-10-26
2017-06-05
2017-10-26
2017-06-21
2018-04-21
2017-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