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乙肝核心抗体代表的临床意义

2018-08-16 作者: 康安途出国看病

  乙肝核心抗体,简称抗-HBc,是乙肝病毒核心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主要有抗-HBc IgM和抗-HBc IgG两种类型,前者在HBV感染后出现较早,提示病毒复制活跃,后者出现较晚,可持续存在数年至数十年,是既往感染的标志。“乙肝两对半”的第五项通常就是检测抗-HBcT(抗-HBc IgG和抗-HBc IgM)。

  在不少检测者看来,抗-HBcT在“乙肝两对半”里的临床意义是有限的,作为一个“酱油党”只能提示是否有既往感染,对于现症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没有直接提示作用。并且中国人群抗-HBcT阳性率很高,文献报道可达30%-40%,除了我国HBV感染率本身较高的因素外,主要是因为有些检测方法假阳性率太高,为了避免临床医生和患者对阳性结果的困惑,检测者会将原始血样按照1:20或1:30稀释后再测,甚至直接把单独抗-HBcT阳性结果改成阴性。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假阳性率,但同时也导致较多的假阴性结果。

  近年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抗-HBcT检测结果在乙肝相关疾病诊疗时具有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隐匿性感染是HBV感染的特殊状态,特点是HBsAg阴性、HBV DNA阳性,常伴有乙肝核心抗体阳性。隐匿性感染不易被察觉,可引起输血、器官移植的HBV感染,尤其在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时会引起肝炎爆发,严重时可威胁生命。

  详情请访问  乙肝  https://www.kangantu.com/hbv/


医学博士免费解答
"扫一扫添加官方微信 咨询解答更便捷"
余下全文
医学博士免费解答
我们将解决您治疗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
用药 疾病 治疗
分享到
今日推荐
相关热文

© 2015-2018 康安途 www.kangantu.com